玫瑰双霜霉病

2018-09-18  来自: 云南兴遇种苗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774

  霜霉病称为玫瑰的肝癌,为世界性玫瑰病害。若发病初期及时防治,还能补救,一旦到了后期,用药物防治很难控制其蔓延,几天就开始掉叶子。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,也侵染嫩枝、叶柄、花梗、花蕾和花。叶片受浸染后,叶面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,后扩展成直径1.5~13毫米的圆斑,黑色或深褐色,边缘纤毛状,病斑周围常有***晕圈包围。在扩大镜下,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,病斑往往几个相连,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,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"小岛"。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。病斑逐渐连在一起,形成大斑,周围叶肉大面积变黄。病叶易于脱落,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叶片全部脱落,变为光干状,也有些月季品种不脱落。在幼嫩枝条和花梗上感染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,微下陷。病害严重发生时,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,仅留顶部几张新叶。嫩枝上的病斑点,初期为长椭圆形,暗紫红色,稍有下陷。花梗上的斑点较小。当气温上升到25℃左右,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的闷热天气,发病***严重,阴雨季节病害蔓延***,侵染也重。 病原病原菌属蔷薇双壳菌(Diplocarpon rosac)。另有一说:为放线孢属的真菌[Actinonema rosae (Lib.)Fr.]分生孢子盘着生于寄主角质层下,以后突出表皮。大小为108~198微米,分生孢子梗短,不明显。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鱼鳔状,大小为18~25*5~6微米,双细胞,上小下大,分隔处略有缢束。顶端如喙状,常偏向一侧。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。发生规律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,昆虫也可传播。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。分生孢子借风雨、飞溅水滴传播危害,因而多雨、多雾、多露时易于发病。据试验,叶上有滞留水分时,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。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~25℃pH值为7~8,潜育期10~11天,老叶潜育期略长,为13天,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,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,但炎夏高温(30℃)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。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。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关差异,一般浅色花、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种易于感病,但无免疫品种。该病菌能在落叶上,枝条上或土壤里越冬,待温度湿度适宜时,借助雨水、风吹,或浇水时溅起的泥土传播,尤其是在多雨、多雾、露水重的天气传播更快。若下午浇水过晚,入夜前叶面浮水未干,也能促使本病发生。此外,植株种植过密或场地通风不良,也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。温度25℃是发病高峰,只要温度20℃以上,湿度100%,连续3个小时,霜霉病的发病率就可达100%,规避了上述条件也就达到了防治霜霉病的目的。

  防治方法防治一般以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一是挑选抗性强的品种。二是改善栽培环境,栽培场地要空气流通,光照充足,每天至少保证6小时以上的光照。培养土要透气,那些瘠薄土、板结土、盐碱土是种不好玫瑰的。三是清除园中落叶、枯枝、杂草、废物,并集中烧毁,以减少传染源。

  (1). 定植前可用800-1000倍百菌清防病,或1%的福美砷药剂进行土壤消毒。月季苗期防止往叶片上滴水、喷灌,***喷灌要在晴天上午进行。

  (2).栽植不宜过密,经常保持修剪以利通风透光,保持干燥。

  防治药剂可选用50%氟吗啉.锰锌可湿粉(国光三治)400-600倍液、58%甲霜灵锰锌可湿粉剂(国光绿杀)400-600倍液、国光70%乙膦铝锰锌可湿粉剂800-1000倍液喷雾防治,连用2-3次,间隔7-10天。

  (3).一旦发现病叶,立即剪除。不要随意用手触摸发病植株的叶片,防止人为传播。发病时,可喷800倍50%的多菌灵药液,此药抗水冲刷。实践证明,使用传统的波尔多液来防治该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。因为此药在月季发病的潮湿天气中具有较强的粘着性,在叶面上能形成一层薄膜,从而能有效地杀死病菌。波尔多液药效可维持2周。由于黑斑病菌潜伏期长,喷药时间***掌握在发病之前,效果会***。波尔多液采用100倍液石灰等量式,要现配现用,不要隔夜。喷施时间宜选在傍晚,中午高温时喷易产生药害。

  目前主要使用药有普力克、抑快净等可以得到***控制,但一般不提倡治,主要是防。

关键词: 玫瑰           

云南兴遇种苗有限公司 地址:云南省昆明斗南花卉市场

联系人:胡经理 手机:13888153520 邮箱:75225318@qq.com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云南兴遇种苗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魔站 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